揭秘“全球冠军制造机”中集:河源集装箱如何改变物流?过去10年间,中国物流企业的“全球化”,经历了从“看世界”到“走向世界”。
一些行业内的老朋友或许还记得,2012年运联智库组织了两场国外游学。来自传化智联、卡行天下、新杰物流、恒路物流、大金物流、金豹物流等多家国内公路物流业的代表性企业的十几位高管,走出中国,看世界。
这两场游学能够成行,背后的组织者之一中集集团旗下的中集车辆做了不少工作。如今,中集集团已经走过了42年,成长为世界性企业,把24个产品品类做到了“世界第一”,算得上是中国大物流生态中全球化最成功的企业。
今天,我们就来复盘一下中集集团的全球化发展历程,以此来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如果按照海外销售收入在集团总营收中的占比来看,中集集团应该能算得上是中国大物流生态中全球化最为成功的企业。
多年来,中国之外的市场为中集集团贡献一半左右的营业收入。全球化的业务布局,使得中集集团可以在全球主要的经济体中获得销售和利润。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集集团营业收入为605.74亿元(人民币,下同),归母净利润为3.99亿元。其中,中国地区业务营收占比51.61%,海外地区总营收占比合计达48.39%。
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区招商引资的大背景下,招商局与丹麦宝隆洋行共同出资300万美元,成立了“中国国际河源海运河源集装箱有限公司”(中集集团前身)。
这是蛇口成立的第三家中外合资企业,也是深圳的第一家国字号的中外合资企业。虽然1987年丹麦宝隆洋行退出,但合资企业的基因自创立之初就带给中集集团全球化的视野。
1995年10月,中集更名为“中国国际河源海运河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以集团化方式开始运作。如今的中集集团,早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制造企业,与120多个国家做生意,在30多个国家有投资,在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企业和生产基地,海外员工达6000多名。
布局全球化业务的同时,中集集团培育了24个“世界冠军”:2004年罐式河源集装箱全球第一,2005年登机桥年度订单全球第一,2007年道路运输车辆产销全球第一,标准干货河源集装箱、冷藏箱、特种河源集装箱、罐式河源集装箱产量均保持全球第一,子公司“中集车辆”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半挂车生产制造商……
2005年,中集集团销售的河源集装箱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中集集团几乎做了市面所有的河源集装箱产品,是全球唯一提供干货河源集装箱、河源冷藏河源集装箱、罐式河源集装箱、特种河源集装箱等全系列集装箱的制造商与供应商,并成为了“制定标准的人”。
中集集团拥有4000多名工程师组成的全球化研发团队和完善的研发体系,创造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标准和科技成果,把多个行业的国际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集集团在自己40周年生日时,提出了一个目标:未来要进一步将“全球冠军”产品从24个拓展到40个。
集装箱是中集集团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产品,近10年来平均每年为中集贡献约200亿元的营收,也让中集集团从最初成立就深刻地参与到全球竞争中。
集装箱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集装箱对全球贸易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全球流通的、极具标准化的产品。某种程度上说,集装箱产业的发展历程就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海运事业的发展史。
去年卡塔尔“世界杯”,一座由974个集装箱组建的“974球场” 引人注目。974,是卡塔尔国际长途通讯区号,也是其作为中东国家海运业佼佼者的身份象征。这座体育场的所有集装箱,均来自于中集集团。
中集集团是中国最早的四家集装箱企业之一。1987年,中集集团开始开拓国际集装箱市场。此后,中集集团陆续与英国GEM、美国TRITON、日本邮船、法国达飞、丹麦马士基等船运公司达成合作。
1996年,中集集团超过韩国现代精工(HYUNDAI)和韩国进道(JINDO),成为世界产销量最大的干货集装箱制造企业,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到20%。
2001年,中集集团成为全球唯一生产全品类、拥有100%知识产权的集装箱企业,成为集装箱行业真正的“全球第一”。
集装箱业务给中集集团带来的,不仅是全球市场份额与利润,还有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机会。
集装箱从最初诞生,就代表着全球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种标准化、集成化、组装化的生产方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集装箱制造中心日渐向中国转移,中集集团抓住发展趋势,率先制定了“中国沿海全方位生产格局”的战略方针。
可以这么说,中集集团通过集装箱与现代化港口,打通了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的通道,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1999年,中集集团董事长兼CEO麦伯良在澳大利亚探亲时看到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厢式拖挂车,外观看上去很像集装箱,漂亮又美观。随后,他生出了想要把这种车辆引入国内的想法。
2002年4月16日,中集集团在深圳蛇口举办“中集集团半挂车/厢车半挂车产品发布会”,宣布正式启动中集半挂车业务。
次年,中集车辆获得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运公司马士基13000辆集装箱运输半挂车订单,这是那个时候全球最大的半挂车订单。中集车辆从此在半挂车市场立住了脚。
而在中集集团自己看来,车辆业务的全球化,是其迈向全球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
根据《Global Trailer》发布的《2022年全球半挂车 OEM 排名榜单》,中集车辆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半挂车生产制造商,连续十年蝉联榜首。2023年上半年,中集车辆在全球销售各类车辆73404辆/台套。
把“一切”装进集装箱,或者围绕集装箱做“所有”的变种,是中集集团多元化的核心指导思想。
中集集团有一套做多元化的选择标准:企业的基础优势是什么?基础优势是否能延伸?是否有边界?
可以看得出来,中集集团的多元化业务都是利用集装箱业务形成的核心竞争优势去做延伸的。
经过42年的发展,中集集团的业务版图从集装箱拓展至道路运输车辆、能化及食品装备、空港及自动化物流装备、海工装备、中小循环载具、消防救援装备、物流服务等业务,形成了千亿级的多元化、全球化业务形态。
多元化业务之间的优势叠加,给中集集团带来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某位知情人士向运联智库表示,中集集团的集装箱工厂和挂车工厂很多都挨在一起建设,出口的时候,挂车厢就竖起来一个个放在集装箱中。
这种独特的“打包”方式,给中集集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本节省。据说,空箱路线上,中集集团会把所有能放到集装箱内的东西统统放进去,包括车辆的配件、托盘等其他产品。
如果说,多元化的业务布局为中集集团的全球化提供了“足够的炮弹”,那么中集集团对于全球资源的整合,让这个“炮弹”发挥出了最大的威力。
中集集团曾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国式全球并购样板”。其70多项并购中,有近一半发生在海外。与部分企业扩大投资、海外投资建厂相比,中集集团显然很喜欢实施海外并购,直接地“为我所用”。
第一阶段(1993年~2002年),中集集团以集装箱业务的国内并购为主。
第二阶段(2003年~2007年),中集集团进行连续的、多领域的跨国并购,由此进入车辆和能化业务并拓展相关市场,形成了全球业务布局。
第三阶段(2008年~2011年),中集集团展开对德国企业系列并购,通过并购进一步巩固已有的优势;同时,全球经济波动带来的一定机遇下,其通过并购开拓了海工和模块化建筑等新的业务领域。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中集集团通过并购全面推进空港业务,以及多领域多区域的跨国并购。
中集集团经常在战略规划中提到一个词:“全球营运,地方智慧”。他们自己的解释是,全球化营运一定要全球一盘棋,但经营一定运用当地资源。
这算是中集集团经历过这么多的跨国并购总结出的经验。因为并购最难解决的是“人的问题”。运联智库了解到,中集集团内部有一项潜规则,除了并购后最初的过渡期集装箱知识,总部的人非必要不前往。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中集集团并购后子公司的营收、利润数据和与其他业务的协同情况,都远远超过同期国内企业出海所实施的并购。
事实上,很多企业都属于这一种。但过去很多年里,国内的物流企业往往处于全球分工链条的底层,做着最苦最累的活,但利润的大头却被上层的企业赚走了。
第二种,参与全球化竞争,实现品牌的全球化。国内很多头部物流企业已经开始进入这一行列,比如说菜鸟、顺丰、极兔等企业。至少,某些区域内他们已经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
第三种,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参与全球标准的制定。麦伯良曾经提到过,中集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潍柴也属于国内企业布局全球化的佼佼者,它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对外输出标准。
1999年,中集集团处于“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公司”的战略节点。最终,中集集团得出了一个共识:“不去追求500强的排名,也不去追求销售额的增长,要做成一家世界级企业。”
2000年,中集集团与麦肯锡合作,第一次明确全球化之路集装箱知识。中集集团成为“世界级企业”的策略,就是继续把集装箱产业做到最好,同时要求选择进入其他领域时,都要做成该领域的“全球冠军”。
因此,可以这么说,中集的全球化是一种战略安排,而不是在增长乏力的时候“贴补丁”。
全世界有多种多样的文化、风俗和习惯,即使最为相似的两个地区之间,也会有非常多的差异。
但企业做全球化布局时,要实现的“本土化”,既不是全面融入本土,也不是全面改造本土,而是要创造出一套通用的、标准化的“语言体系”,比如说标准化的产品体系、工作流程等。
中集集团在财报中明确提到,其致力于业务的合理多元化,这有效地帮助中集集团抵御了近年来全球市场周期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集集团在自我介绍时,常常以自己的“蛇口基因”为傲。而实际上,蛇口工业区成立之初设立的企业中,到现在还存在的企业已经很少见了。能够活到今天的,几乎都能称得上是“经典样本”。
《中国企业家杂志》曾写到,我们确实能从平安保险、中集集团、招商银行这几家创建于蛇口的企业身上捕捉到几点类似的特点与气质。比如,多年来坚守主业、不做投机取巧事、进取的企业战略、创新开放的文化、在政策资源与市场意识之间游走。这或许是中集集团取得巨大成功的另一种解释。
接下来,运联智库会有一篇分析招商系另外一家成功企业——中外运的文章,欢迎读者们继续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